德意志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各式各样的德意志语
分布地区:神圣罗马帝国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罗马教会、北德意志改革公教
人名:海因里希、弗雷德里希、路德维希、鲁道夫/阿德海蒂、克里斯蒂娜、苏珊、莫妮卡
外表:虽然德意志人在帝国逐渐扩张的过程中不断混杂入了许多不同族群的元素,但是他们依然是日耳曼一词的代表者:其特点便是身材高大与淡色皮肤,同时体毛丰富,头发基本以深金色为主。
文化组:日耳曼
德意志各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法兰克国王克洛维斯一世,他在4世纪建立了古法兰克王国。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法兰克人的势力大幅增长。到标准历7世纪,标准语术语“Theodiscus”便被用作称呼生活在古王国东部的人们所说的语言。这个术语在日耳曼化之后又读作“diutisc”,意思是 "人民 "或 "与人民有关"。而到了标准历8世纪初,西欧大部分地区在古法兰克领导者卡尔大帝的统治下统一起来,卡尔将帝国向莱茵河以东等多个方向扩张,在那里征服了撒克逊人和弗里斯兰人,从将“东部人”这一范畴大大的扩大了。
在中世纪的西欧,非母语的标准语是科学、教会和行政管理的语言,因此标准语“Theodiscus”及其日耳曼语的对应词“diutisc”被用作标准语的反义词,指 "普通民众使用的母语"。后来在古法兰克帝国,它们被用来指代当地的日耳曼白话文以及说白话文的人们——这便是德意志人一词的来源。
在卡尔大帝继任者的统治期间,加洛林帝国陷入了内战。它在八世纪晚期签订的《凡尔登条约》中被分割开来,最终形成了西部王国、中部王国和东部王国三国的分治。从亨利-鲁道夫开始,萨克森的鲁道夫家族在东部王国政治舞台上逐渐步入权力中枢,亨利之子-奥托大公继承了父亲的政治遗产,以弱冠之龄在“高贵者”路德维希四世的宫廷中官拜宫相。而在这位年轻的萨克森大公的全力支持下,老国王路德维希四世成功将中部王国与东部王国的两顶王冠合二为一,这一组成而来的新王国与(Roman-German King)罗马-日耳曼国王双轨制一同构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
时至今日,加洛林(Carlovingien)领导着德意志人的国家,而德意志人国家的正式国名为神圣罗马帝国,这一认知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虽说如此,在标准历1589的世界,最常提到德意志这个名词或近似词日耳曼尼亚还是指土地而非国名。譬如十三世纪著名的哲学王,还未加冕神圣罗马皇帝的“罗马之王(Rex Romanorum)”查理四世任就曾经谈到“在我们整个日耳曼尼亚或德意志的罗马王国”("in our kingdom of the Romans throughout Germania or Diutscher")。然而,建立一个独立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王国的想法却是无法为德意志地区所接受的。德意志人民似乎对普世罗马帝国头衔的尊严已建立了牢固的情感依恋,以至于无法将德意志地区的王权与其分离。由于对罗马象征主义的强烈依恋,神圣罗马皇帝也极不情愿使用“德意志国王”的头衔,并且积极地避免谈到。
德意志人有时会将德意志地区看作整个欧罗巴的中心,这或许普世主义传统的影响,又可能是普世帝国的虚荣在作祟,不过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就在中欧确实地存在着,也意味着德意志人的优越感并非单纯建立在空中楼阁或昔日的荣光上。他们的力量、学问与技术都货真价实。
但是欧罗巴之上的其他人们可能并不会完全认同他们的看法:群岛之上的阿尔比昂人延续着传统,将他们与他们的国家称呼为日耳曼人以及日耳曼人的帝国;在帝国东部边境的斯拉夫人会使用“涅米特”一词来称呼德意志人,这在斯拉夫语言之中有着“陌生人”之意——他们饱受帝国侵犯之苦;而德意志人的邻居,法兰克尼亚的人民们则常常会略带些许轻蔑的将他们称作阿勒曼尼人,这是德意志古老部落时代的象征……
除了外人的看法之外,德意志人对自身的看法也逐渐衍生出了更多的不同,政治结构、宗教、意识形态等诸多异见在德意志这片土地上相互冲突,产生了险些将帝国彻底撕裂的施马尔卡尔登战争。虽然这场灾难最终得以平息,但是却是以帝国的权威与稳定作为代价,不仅南方与北方诸邦之间的矛盾加剧,有些邦国甚至思考起了脱离帝国的可能性……不合与混乱的种子已经种下,而它是否会发芽则全凭天意。
北德意志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低地德意志语
分布地区:神圣罗马帝国-上施瓦本联盟各邦、迪特马尔申自治领、波美拉尼亚公国、诸帝国自由市等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北德意志改革公教
人名:-
外表:常见日耳曼血统的高大体格与淡色头发,肤色偏白。在沿海或河口城镇,商人、船工和工匠居多,着装重实用,头戴帆布或毛呢便帽的风尚也相当普及。
文化组:日耳曼
北德意志地区地势平坦,港口与河网纵横,使得商业城市和自治领在这里蓬勃发展。与帝国南方多山的封建领地相比,北方城市的议会与行会势力更为活跃,形成了商路联盟(如上施瓦本联盟)和自由市自治等多种政治形态。当地居民深受改革派教义影响,普遍支持北德意志改革公教,强调平等与对神职权威的审视,在此与南德意志传统派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在航海与贸易兴盛的时代,北德意志的海港城市和商会争相开拓航线,吸纳技术与财富,也吸引各地流民或异域来客。在民间传说里,沿海居民常互称自己“与海怪为邻”,有人声称于海湾深处见过远古生物的遗迹,甚至怀疑与未知的“龙血”存在交易往来。无论传说真伪如何,北德意志人已以开放、多元与市民自治的气质闻名,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与各方势力的博弈中,展现出自成一格的强大凝聚力与冒险精神。
南德意志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高地德意志语
分布地区:神圣罗马帝国-莱塔尼亚皇冠领、萨克森公国、巴伐利亚公国、波西米亚王国等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罗马教会
人名:-
外表:多数继承典型日耳曼特征,如较高大体格和淡色发;山区或森林地带居民相对黝黑健壮,也往往留有更厚实的毛发与胡须。
文化组:日耳曼
与城市和航运繁盛的北德意志不同,南德意志地区更具封建传统与宗教保守氛围。广袤的丘陵和山脉孕育出大量分散的领主与修道院,公侯与主教在各自的领地施行严密管控,普通平民多在庄园或小城镇中过着较为内敛的生活。相较北方倾向“改革公教”的风潮,南德意志人在宗教上更坚守盟约公教会-罗马教会的传统,与帝国皇权或地方公爵紧密结合。
山地与森林环境也塑造了南德意志人刚毅质朴的性格。他们常以地区为先、心系领主或主教的号召,并在民间传说与节日庆典中体现对自然与奇迹的敬畏。有人在森林深处依稀见过“精灵”或“龙之遗迹”,但这类传闻大多被保守势力视作禁忌或异端,常在坊间神秘流传。纵使南德意志人在外显得陈旧保守,却在应对外敌或动乱时展现超凡团结,无论是守护圣地还是追随当地领主征战,都能显示出这些南方德意志人的沉默力量与虔诚信念。
施维茨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高地德意志语
分布地区:神圣罗马帝国-海尔维第邦联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北德意志改革公教
人名:-
外表:-
文化组:日耳曼
施维茨人来自高卢人或罗马-高卢人、阿勒曼尼人和雷蒂亚人的混合体。他们的文化历史以山脉山区为主,阿尔卑斯山的环境经常被认为是施维茨人民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例如,"施维茨病",即施维茨雇佣兵们对其山区家乡的思念,成为16世纪医学上描述的“思乡病”的原型。
而山民们组成的海尔维第邦联,其实质上是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不同独立邦之间的一个协议。施维茨中部各州的居民认为自己在族群甚至种族上是分开的。比如说,上瓦尔登的居民被认定为 "罗马人",下瓦尔登的居民被认定为 "辛布里"(即日耳曼人),施维慈的居民被认定为有诺尔登人血统,而乌里的居民被认定为 "匈人或哥特人"。然而,海尔维第邦联对于多民族和多语言人口进行政治整合的成功是瞩目共睹的,他们成功击败了来自加洛林王室的干涉,骄傲的确立了自身三百余年作为帝国自由地区的特权地位。施维茨的各种人口并不彼此分享语言、种族和乃至宗教,他们仅仅是共同认同一个以独特民主意识形态、共同政治机构和共同政治仪式为基础的公民国家。政治上的忠诚和爱国主义是针对各州的,而不是联邦一级的,那里盛行的是竞争精神,而不是团结。有些学者认为这种社会秩序体系是一种 "长期缓解的内战状态",它使海尔维第邦联在 "内敛 "战争侵略的文明进程中领先于世界。
这样的结论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倘若没有各州之间特有的竞争,海尔维第邦联就无法存在到现在。
低地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低地德意志语
分布地区:神圣罗马帝国-联省共和国,联省海外领
偏好宗教:北德意志改革公教
人名:扬、威廉、鲁道夫、 阿涅丝、玛格丽特、安内凯
外表:多为典型日耳曼体质,偏高瘦、发色浅;常着朴素实用的衣衫,但在商贸都市可见更时尚或异国风打扮。沿海城镇居民时常戴帆布帽或船工帽,以便于航海出行。
文化组:日耳曼
诞生于低洼的水乡和繁忙港口之间,低地人早在中世纪就形成了以城市公社为核心的自治传统。水利、运河和商贸是这里的血脉,多座城市因贸易与金融业的兴盛而崛起,并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反复抗争后,最终缔造了联省共和国的独立政体。相较封建领地的层层束缚,低地人更强调商人行会和市民议会的决策权,崇尚“以合约与贸易换取自由”的理念,广泛接受“北德意志改革公教”中平等、反神职特权的教义。
现今,联省共和国以其强大的海军与商路闻名,积极拓展海外航线。低地人的务实与包容态度使他们乐于吸纳外来人才与新观念,在港口都市中可见来自遥远大陆或神秘种族的客商。运河水畔也不乏奇异的传说:有人目击海怪出没,或听闻古龙遗踪随潮汐而来,但大部分低地人更愿将精力投入贸易机遇。于他们而言,只要堤坝尚能阻挡海潮、商船满载而归,自治与繁盛便可在这片低洼之地上生生不息。
波西米亚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各式各样的德意志语、波西米亚语
分布地区:神圣罗马帝国-波西米亚王国、莱塔尼亚皇冠领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罗马教会、北德意志改革公教
人名:亚历山大、雅罗斯拉夫、斯拉沃米尔/瓦丝塔、阿莉卡、芙兰希斯卡
外表:想必他们的日耳曼亲戚来说,波西米亚人拥有更深色的发色,并且面孔轮廓更为立体。
文化组:西斯拉夫
在中世纪,日耳曼人的政治力量被强加给东部的斯拉夫人口,这个过程伴随着日耳曼人向被征服的领土的迁移,即所谓的“日耳曼东扩(Ostsiedlung)”。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斯拉夫人逐渐日耳曼化,从而被“德意志”这一概念包入其中。波西米亚人便是这些早期斯拉夫人的后裔。
波西米亚族群起源于早期的斯拉夫部落,这些部落在东日耳曼部落在迁徙期间离开该地区后定居在中欧。这些西斯拉夫部落在迁徙期间在波西米亚地区定居,并同化了剩余的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在8 世纪,曾经一度统治了大片中、东欧土地的大摩拉维亚公国覆灭,自此波希米亚公国在普热米斯尔王朝的统治下独立。随着日耳曼移民逐渐进入波西米亚并融入其中,这个公国在11世纪升格为王国,并从12世纪起一直为加洛林旁支所统治,直到两百年前成为波希米亚皇冠领地的主要部分。
生活在波西米亚的人们认为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而却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是“德意志”的一部分。虽然他们依然保有着对加洛林王室的忠心,但是后者也常常怀疑这份忠心的可靠性。而随着时间进入16世纪,加洛林君主国将其大部分权力集中在针对改革公教教徒的宗教战争上。在这场被后世称呼为施马尔卡尔登战争的宗教战争进行的同时,波西米亚人也加入了改革派一方对加洛林进行了反抗,但最终被击败,在波西米亚进行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宗教改革也被加洛林君主所强制停止。
阿尔比昂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阿尔比昂语
分布地区:阿尔比昂联邦,维斯佩西亚-大陆议会联合、安地列斯群岛-自由列岛、梅里迪亚-新诺曼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阿尔比昂改革公教
人名:-
外表:-
文化组:阿尔比昂
旧世界的各个文化的形成本质上都是一次次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而在这些文化民族之中,阿尔比昂人正是所谓“民族大熔炉”一词的真实写照。
阿尔比昂人的起源可以追溯古凯尔特人,他们在圣贤教世前二百余年就生活在阿尔比昂群岛之上。大约三百年后,罗马人征服了这里,他们留下的文化大大的与凯尔特人的传统相融合,产生了独特的罗马-凯尔特文化。这些生活在群岛之上的罗马化凯尔特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坚韧——无论是大陆古日耳曼人、北地诺斯人、乃至法兰克人的入侵都未能让他们彻底屈服。这些来自大陆的入侵者们不仅为阿尔比昂带来了战火与刀剑,更带来了形形色色的文化与习俗。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阿尔比昂群岛之上的各个部族王国们在相互征伐的同时,他们的文化也逐渐相互同化、融合。这样漫长的战乱持续了很久,直到标准历十世纪,伟大的潘多拉贡之祖从坎布里亚山区中举起赤龙旌旗,在这之后百年间,阿尔比昂在龙之家族的剑与鲜花之下终归一统。几百年过去了,阿尔比昂群岛上的人们慢慢地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他们之间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同,但是他们之间的相同已经足够促使“阿尔比昂人(Albionnies)”这一名词的诞生。
随着时间来到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阿尔比昂人在新世界建立殖民地的同时,阿尔比昂本身也卷入了政治与宗教冲突之中。在其之中,争论已久的“生而自由”的思想逐渐成型并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传统的定义将"自由"(liberties)视为一套授予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特权,这个传统的基础是十三世纪初潘多拉贡王室与贵族们签订的自由宪章。在十三世纪,自由宪章赋予了贵族们监督国王行为的权利以及从君权之下保护自己免受侵害的权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文献逐渐被看作是"阿尔比昂自由"思想的象征------即国王必须受制于法治,所有人都应享有人身和财产的安全。而到了十六世纪中叶,连续的政治动荡将"阿尔比昂人自由"的概念在政治辩论中提升到一个中心位置,并且在十六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阿尔比昂内战中达到顶峰。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起源于关于宗教问题的辩论,即阿尔比昂教会中“低教会”与“高教会”之间的冲突,但同时也围绕着权力的分配与意识形态冲突而展开。
阿尔比昂的斗争将"阿尔比昂人的自由"的概念提高到政治文化中的一个中心位置。而伴随着共和革命者们的胜利,这个概念也成为正在阿尔比昂形成的民族自我意识中的一块主要的基石。那种将自由看成是一套由某个特殊群体享有的特权的中世纪自由观并没有突然消失,但它逐渐为一个更通用的自由定义所取代,新的自由观将自由看成是阿尔比昂境内所有人享有的共同权利。根据这个定义,阿尔比昂过去的历史是一部"自由对抗暴政"、“平等对抗特权”、“共和对抗专制”的历史,在长年累月之中,阿尔比昂人通过斗争得到了解放;而新生的阿尔比昂是一个由自由人组成的国家,它废除了君主制,从而成为一个“联邦与自由国家(Commonwealth and Free State)”——即一个由人民的意志统治的国家。这种将“生而自由”看成所有阿尔比昂人的共同遗产的信念不仅为阿尔比昂人们带来了自豪,更为他们带来了一种奇特的革命热情,使得他们往往热衷于将这种理念向外进行“输出”。另一方面,这样的信念也将阿尔比昂联邦与君主制的法兰克尼亚和亚斯图里亚斯之间,在旧世界、新世界进行的冲突乃至战争呈现为一种发生在自由与暴政体制之间的斗争。
坎布里亚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阿尔比昂语、坎布里亚方言
分布地区:阿尔比昂联邦-坎布里亚共和国,维斯佩西亚-大陆议会联合、安地列斯群岛-自由列岛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阿尔比昂改革公教
人名:卡杜根、亚瑟、格鲁夫菲德/艾珐、梅根、格莱尼斯
外表:最明显的特征便是红发,虽说包括海伯尼亚与卡拉多尼亚在内的其他地区中也有许多红发者,但是坎布里亚人的红发比例是最高的。同时他们也往往拥有比安格利亚人等受日耳曼影响的阿尔比昂人更白的皮肤。值得一提的是,坎布里亚人中有大量的山林人,这些坎布里亚山林人自然也拥有着易于察觉的尖耳特质与金属色的发色。
文化组:阿尔比昂
坎布里亚人普遍被认为是最古老的阿尔比昂人,在罗马人到来之前就生活在这片岛屿之上的古凯尔特人便是他们的直系先祖。坎布里亚一词便来自于独特的古凯尔特语,原为Cymry或是Cymru,意为“同胞”或是“同胞的土地”。这一名称似乎是从八世纪左右开始使用的,取代了更古老的“布里索尼亚德/布里索尼亚德人(Brythoniaid)”;后者作为罗马化的遗留物存在,也随着曾经辉煌的罗马一同,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最著名的坎布里亚人自然莫过于伟大的潘多拉贡之祖,相传他正是在坎布里亚的群山之中领受天启,得到了号令真龙之力——自此,以赤龙为纹章的潘多拉贡家族逐渐将整个阿尔比昂群岛统一在了一面旗帜之下,而包括各地区族群们的更大的族群认知也被慢慢构建而出。时至今日,纵使安格利亚与卡拉多尼亚逐渐在阿尔比昂文化中逐渐占据主流,源自坎布里亚的红龙——阿尔比昂之龙在群岛人民心灵中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数百年来,坎布里亚在潘多拉贡的统治之中一直是仅次于安格利亚的重要地区。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坎布里亚人对王室的忠诚首屈一指;在过去的王政时代,王家卫队也往往由坎布里亚人组成。
虽说如此,在血腥的阿尔比昂内战之中仍有为数众多的坎布里亚人站在了共和派一方。其中固然有新兴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将出身自坎布里亚的第三王朝取代的另一支潘多拉贡旁系——第四王朝来自卡拉多尼亚的这一事实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安格利亚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阿尔比昂语、安格利亚方言
分布地区:阿尔比昂联邦-安格利亚共和国、维斯佩西亚-大陆议会联合、安地列斯群岛-自由列岛、梅里迪亚-新诺曼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阿尔比昂改革公教
人名:亚瑟、乔治、亨利/玛丽、安妮、爱丽丝
外表:大多体型较修长,发色与眼色以浅色系为主。平民倾向简洁实用的着装,市镇中层阶级或从政者更注重修饰与礼仪。
文化组:阿尔比昂
安格利亚之地自王政时代起便是阿尔比昂群岛的政治、经济与官僚中心,宫廷、议会与贵族势力都集中在这片东南平原,大片肥沃平原和繁忙港口也让贵族与乡绅积累了强大权势。但历代君主并非出自当地血脉,而是坎布里亚或卡拉多尼亚的“赤龙”家族。对于安格利亚人而言,王室从来都更像“外来统治者”——虽然曾带来稳定和庞大官僚体系,却难以在这里形成深入人心的血脉崇拜。因而,当革命浪潮降临,这片平原和海湾地区普遍以更务实的态度衡量王室与新政体孰优孰劣,最终迅速转向支持共和制度或乐于与革命派合作。
在现今的阿尔比昂联邦中,安格利亚共和国拥有广阔的耕地与繁忙港口,行会和商人阶层势力强大;议会与地方政府借助富裕税源和法治改革逐渐巩固统治。当地虽有保守乡绅与旧贵族追忆往昔礼仪,但大多数市民与中产更关注贸易、法律与学术发展,对王室传奇并无特别眷念。而得益于丰富海运条件,安格利亚共和国在联邦范围内组建了规模庞大的舰队和商船队,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远航殖民。安格利亚人一面标榜实用主义,一面也努力保留部分贵族文化的“雅致”与“体面”。他们自认乃是阿尔比昂文明的“正统核心”,但亦无法忽视坎布里亚、卡拉多尼亚、海伯尼亚等兄弟共和国在联邦事务中的实力。整体而言,安格利亚人抱持务实理性,却又不失对远洋新世界的浪漫憧憬,是当今联邦秩序与全球扩张的双向引擎。
卡拉多尼亚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阿尔比昂语、卡拉多尼亚方言
分布地区:阿尔比昂联邦-卡拉多尼亚共和国、维斯佩西亚-大陆议会联合、安地列斯群岛-自由列岛、梅里迪亚-新诺曼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阿尔比昂改革公教
人名:欧文、亚瑟、伊恩/邦妮、希拉、艾丽莎
外表:身材多高大而壮实,常留蓄胡须,发色偏红或深棕。山地居民在衣饰中保留氏族纹样或披肩等“高地风”元素
文化组:阿尔比昂
卡拉多尼亚人长期以高地部族为主体,地势崎岖令他们在旧王政时代一直扮演“边陲勇士”的角色。事实上,潘多拉贡第三王朝正是出自卡拉多尼亚支脉,这让当地人在一度成为王权核心的同时,也遭受了共和革命的激烈冲击:保皇贵族势力衰落后,不少山地氏族转而拥护革命,渴望在联邦里争取更大自治。如今,卡拉多尼亚既在阿尔比昂联邦议会上发表强烈主张,又保留大量传统部族制度与家族荣誉观念。
和坎布里亚一样,卡拉多尼亚拥有深厚的“赤龙血脉”传说,却衍生出独到的高地神秘色彩。民间流传着山魂术、龙骨遗迹和王族圣碑的故事,有些保皇派仍在暗中推崇第三王朝的末裔,声称山中封印着“再临的赤龙”。然而更多卡拉多尼亚人相信共和时代才是这片高地的崭新机遇,以实用的部族联盟和勇猛的高地军团,继续捍卫他们坚韧不屈的自由精神。
海伯尼亚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阿尔比昂语、海伯尼亚方言
分布地区:阿尔比昂联邦-海伯尼亚共和国、维斯佩西亚-大陆议会联合、安地列斯群岛-自由列岛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阿尔比昂改革公教
人名:尼尔、帕特里克、亚瑟/蒙菲、芙兰、艾弗
外表:肤色偏白,发色多红或深棕,面容轮廓略显柔和;经常留有较浓鬆的头发或烫卷,服饰以羊毛披肩、斗篷和皮革制品为主
文化组:阿尔比昂
海伯尼亚人原本因地理与文化上的相对孤立,长期在阿尔比昂旧王政时代维持半独立或低度自治的状态。岛上多丘陵、沼泽和村社领地,民间传说丰富,古凯尔特风俗与改革公教思潮相互交融。民众性情外露奔放、豪爽仗义,对外来人却保有一份戒心。
在阿尔比昂内战初期,海伯尼亚教会与地方贵族一度支持王室高教会,为此招致本土“低教会”改革派与下层神职的强烈反弹。各部族和城镇间也分裂为保皇与改革两大阵营,矛盾冲突局部爆发;加之当地港湾与私掠船富于机会主义,不少武器与军资在岛上暗中流通,令海伯尼亚的“中立”立场逐渐瓦解。到内战中后期,伴随王室在本岛溃败,海伯尼亚的保皇派势力难以为继,当地最终加入了共和革命的洪流。
战后,海伯尼亚共和国确认纳入阿尔比昂联邦体系,岛内教会随之重组并倾向改良礼仪。尽管联邦确保了岛民在商贸、自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权益,不少海伯尼亚人仍对外部中央政权保持谨慎,担心失去传统与部族自主。如今,他们既以开放海港、私掠船队和神秘风俗名扬于世,也常在联邦议会上投出“异于安格利亚或坎布里亚”的决策票,以强烈的地方认同与深厚的古代传说,为整个阿尔比昂联邦带来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
布里特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阿尔比昂语、半岛方言
分布地区:阿尔比昂联邦-布里托尼亚自由邦、安地列斯群岛-自由列岛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阿尔比昂改革公教
人名:埃文、艾菲恩、科朗坦/洛蒂、奥尔雯、安文
外表:布里特人的外貌有着浓厚的凯尔特特征,皮肤较为苍白,发色偏深且极大几率为红发。
文化组:阿尔比昂
布里特人是生活在大陆之上的独特的阿尔比昂人。他们的先祖是在屡次外族入侵时往南迁徙,越过不列颠海(Oceanus Britannicus,又称阿尔比昂海峡)并定居于这片当时被称作阿莫里凯 (Armorica)的半岛的坎布里亚人。这些由阿尔比昂迁移至此的罗马凯尔特人的语言和当地民族的语言很相近,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的融合,成为现代的布里特人。布里特人(Britons)与布里托尼亚(Brittonia)均来源于他们先祖的罗马凯尔特人,这同时也是近千年以前生活在阿尔比昂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不列颠尼亚(Britannia)之上的人们对于自己与故乡的称呼。这个称呼在千年时光的流逝中逐渐被阿尔比昂人所淡忘,但是在却在隔海相望的土地上留存至今。
几百年来,布里特人一直试图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他们曾在北地人大肆劫掠的维京时代短暂臣服于古法兰克人,也曾在加洛林-里昂尼斯的铁蹄逼近时选择依附于阿尔比昂,但是无论发生了什么,布里特人总能在一切结束后保留着自主与自治。直到十四世纪,纵使布里托尼亚处于法兰克尼亚和阿尔比昂两个大国的影响下,它依然是完全独立的公国。
在十五世纪,布里托尼亚受到了来自潘多拉贡家族的联合统治,但是这也未能动摇这片地区的自治权。而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七年前的内战之中布里特人义无反顾的站在了革命者的一方,他们与革命派诺曼人组成的南方联合会军(the Army of the Southern Association)参与了包括诺曼内战以内的一系列战斗,并在一锤定音的加莱终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诺曼人
语言:标准语(Fiducial)、阿尔比昂语、诺曼语
分布地区:阿尔比昂联邦-诺曼自治领、维斯佩西亚-大陆议会联合、安地列斯群岛-自由列岛、梅里迪亚-新诺曼
偏好宗教:盟约公教会-阿尔比昂改革公教、罗马教会
人名:威廉、罗伯特、拉尔夫/玛蒂尔达、塞西莉亚、埃尔蕾瓦
外表:诺曼人有着十分类似于北地人的相貌特征,白肤、金发碧眼而身材高大。但是随着百年来的民族融合,也有许多拥有深色发色的诺曼人。同时,诺曼男性有不蓄须的习俗。
文化组:阿尔比昂
诺曼人的先祖是来自北方斯堪的纳维亚的一支北地人,有的人会称呼他们为冒险家,但是更多的人会直接叫他们“海盗(Vikings)”——无论如何,他们在10至11世纪席卷了南方,并占据了阿尔比昂海峡南岸的大片土地,就连高傲的法兰克人都不得不向他们低头,承认了这些北地人对于这片地区的统治。诺曼人的民族文化最早出现于10世纪中叶,在和本地法兰克人的长期融合后,他们逐渐接受了拉丁文化。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特征并未完全消失,而是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不断发展。虽然他们做出了适应新生活的改变,他们仍然保留了源于维京祖先的战士传统和征服精神。诺曼人们靠着自己永不满足的野心,武力征服和商业扩张并举,11世纪起在伊比利亚、西西里、南亚平宁半岛以及北阿非利加都先后建立过政权,影响了整个旧世界的格局。
而到了11世纪中叶,伴随着一次继承权的纷争,诺曼人接过了来自海峡另一侧阿尔比昂人伸来的橄榄枝。自此,诺曼-阿尔比昂盟约天长而地久。这个被称作“古老同盟(Old Alliance)”的同盟关系包括一系列攻击性和防卫性的双边条约,就算在阿尔比昂联邦化的今天也依然作为诺曼领在联邦体系下享有极高自治的重要依据。
诺曼人的尚武精神是毋容置疑的,哪怕在十六世纪末的现在,他们在旧世界其他人眼中依然是那个以勇武而著称的民族,而他们也以这一点为豪。另一方面,诺曼人也以对公教的虔诚而闻名,在侠义远征鼎盛时期的11~12世纪,他们一度成为公教拥护者的代名词。
特殊类型
正如开头所说,在新盖亚之上的人类大多数为李林型(Liner-Type),即为和你我十分相似的普通人类。但是仍然有一小部分的特殊存在,我们将其统称为特殊类型(Extraordinary-Type)。这些特殊类型的人类们和上面列出的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们一样,及其正常的居住在新盖亚之上。他们有些并不拥有自己独有的聚落,而是广泛的散布在其他人类聚落之中,与他们一同生活;也有的因种种原因产生了自己的小聚落,而又附属在一个更大的文化群体之上,作为一种少数派而存在。由于接触到龙素(一种龙留下的遗产,具体请参考战役设定0.5)的能量或从其他位面来的奇怪力量,这些特殊类型虽然从分类上依然是人类,但是明显要比普通的李林型(Liner-Type)强大的多,具有非同一般的超常能力。你在允许任何玩家使用下列特殊类型之前,要认真的考虑对游戏平衡性带来的冲击。
——————————————————————————————————————————————————
“活圣人”
正式称呼为精灵型(Spirit-Type),在信奉天启诸教的文化中往往被誉为“活圣人”。他们是受惠于妖精之力的人类——这力量可能是与生俱来的、也可能是后天获得的。与妖精这种能量生命体的紧密联系彻底的改造了他们的身体,在大大延长他们寿命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的繁殖能力。精灵型人类普遍拥有着善良的内心与高洁的精神,从重生者与部分激进研究者们的视角来看,这有可能是妖精对于人类情绪渴求的证据——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正是活圣人之所以是活圣人的原因。
活圣人可能会出现在任何文化之中,因为数量极度稀少的缘故,他们也并不会形成自己特殊的社群。他们精神高尚而神通广大,常常作为弱者的守护神而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而在广泛信奉天启诸教旧世界,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得到来自当地教会的册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活圣人(Living Saint)”。
*活圣人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称呼,譬如在旧大陆东侧,在与天启诸教不同的宗教的影响下,精灵型人类也会被称作“菩提萨埵”。
倘若玩家选择了活圣人作为自己的角色,他需要同时选择与自己伴生的妖精的种类(见战役设定0.4:神奇生物在哪里-龙以及其后果)。
以下是在旧世界中被记录到仍在活动的活圣人:
液体与移转之显圣 圣·爱莉诺尔 最早记载时间-标准历1444年 最新记载时间-标准历1589年
巴黎的爱莉诺尔,出身自法兰克尼亚的活圣人。虽然历史上有过许多位法兰克活圣人,但是近一百年来被观测到仍在活动的已经很少了,而圣爱莉诺尔便是其中最知名的一位。
作为与罗马教会关系紧密的活圣人,以讨伐吸血鬼以及异怪而闻名。属灵为水,拥有再生循环的圣品,是不死生物与不净之物的天敌。水圣人将流水划作利刃,据说时至今日依然在进行着她的狩猎。
气体与流动之显圣 圣·威廉 最早记载时间-标准历1176年 最新记载时间-标准历1582年
诺曼的威廉,仍在活动的活圣人中最为古老的一位,最早出现于12世纪,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在这四百年中,圣威廉以前一百年与后一百年最为活跃,在诸多足以影响旧大陆格局的事件中频频显圣。
圣威廉是最负盛名的骑士圣人,是中世纪武功歌《威廉·马歇尔》的主人公,在民间的记载中往往化身为行侠仗义的流浪骑士,反映了随着时代而逐渐流失的古典骑士精神。属灵为风,拥有自由开放的圣品。风圣人所信奉的自由,是不会侵害他人自由的自由。
电流与磁性之显圣 圣·路希娅 最早记载时间-标准历1500年 最新记载时间-标准历1589年
路希娅·德·柯西莫,久居弗洛伦萨的活圣人。通过其姓氏可以看出,她是出身自弗洛伦萨名门柯西莫家族。以秩序为名的柯西莫家族世世代代活跃在北意大利的舞台之上,家族之中产生过三名教宗以及多位弗洛伦萨正义旗手,但是真正让这个家族显赫到与各国王族平起平坐的确是路希娅·德·柯西莫。
属灵为火——雷与电乃是火之变体,拥有相互作用的圣品。圣路希娅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蜗居在弗洛伦萨的圣人塔楼之中,仅在重大节日之时才会抛头露面,也因为这个原因,每逢节日庆典之时,便有许多从全欧罗巴赶到弗洛伦萨,试图一睹圣人尊容的朝圣者。当然,这其中能够面见电圣人之人寥寥如几,但是根据传言,其正体是一名有着浅蜜短发的少女。
燃烧与嬗变之显圣 圣·阳 最早记载时间-标准历1582年 最新记载时间-标准历1589年
来自遥远东方的异邦人,被称作YANG,其本名似乎是东方语言中对于“雪”的称呼。七年前由圣威廉引荐,于阿尔比昂在盟约十字之下封圣。积极参与了阿尔比昂内战,因为其存在,阿尔比昂王室的正统性遭到了严重打击。
虽然是记载最为年轻的活圣人,但是因其近年来的活跃性反而名声盛极一时,成为了种种民间传说的主人公。属灵为火,拥有改变更替的圣品。夜色双眸与异域浅曲长刀被视作火圣人的象征。虽然难以置信,但是似乎是身材娇小的年轻少女。
在CoC7th的规则下,当玩家选择活圣人作为角色时,在力量、体质、敏捷、意志四个属性中任选其二各加10点属性值。
“山林人”
从先驱与重生者们的观点来看,山林人是普通人类(Liner)的一种极端化基因突变的结果。而和其他许多超常现象一样,这种突变是过量的龙素对人体造成的直接影响。拜此所赐,山林人在外貌上会与普通人有所差别,他们大部分拥有易于察觉的尖耳特质,且往往拥有金属色的发色。同时,山林人普遍具有一种敏感而奇特的感知能力,这给予了他们一种特殊的感官,得以察觉到一般人无法查觉的事物。而感知力同时带来了沟通的可能性,许多山林人巧妙地利用了这种感官,进而获得了与妖精的有限的交流能力。
“山林人”这一称呼是现代社会所给予的,因为这些人们一般出身自偏僻的深山与林地。在现代,有些学者推测这些偏僻的山林或许本身就是龙所留下的遗产乃至是龙的尸骸本身,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因此产生了突变。这一观点同时在重生者们中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但是无论如何,没有任何人能证明这一推测,而在大众眼中,山林人也仅仅是长相少有特殊的人罢了。
与数量极度稀少的活圣人不同,山林人是一种拥有独有各自聚落的特殊类型的人类。他们生根于某片山脉或是森林的古老部族,这些部族的历史常常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帝国时代。到了标准历1589年的现在,旧世界的大部分山林部族都主动或是被动的走出了深山老林,与“外面的世界”产生交集的他们往往不然而然的附属在了一个更大的文化群体之上。
倘若玩家选择了山林人作为自己的角色,他需要同时选择自身文化所崇敬的妖精的种类(见战役设定0.4:神奇生物在哪里-龙以及其后果)。
在CoC7th的规则下,当玩家选择山林作为角色时,将侦查与聆听视为本职技能。
“鬼”:
“蛇人”:纯龙型(Serpent-Type)